(證嚴上人向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展示由回收寶特瓶再製的保暖毛毯)
走過慈濟數年的歲月, 我對於證嚴上人最敬佩之處, 就是他對眾生的"無私大愛". 紅塵中的眾生, 為了小情愛而痛苦, 然而出家人要做到能夠無私去愛眾生, 更是不簡單啊! 我還記得前兩個月在聯合新聞網(電子報)上的報導, 照片是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問台灣, 他指定行程一定要到慈濟分會拜訪證嚴上人, 感恩上人在1990年中國發生嚴重華東水患, 以及2008年四川大地震等, 對中國大陸民眾伸出無私的大愛援助. 我在看完報導後心中有許多的感觸.
證嚴上人以前曾經提起過, 因為台灣與中國很特殊的政治關係, 1990年中國大陸發生華東水患時, 台灣的街頭募款確實碰到不少困難. 當時慈濟人在街頭為華東水患募款時, 遇到幾次民眾因為不滿中國大陸在國際上處處打壓台灣, 口口聲聲說台灣是同胞但是不斷傷害台灣人情感的行為而拒絕捐款. 慈濟人為此真的傷透腦筋. 上人那時告訴台灣民眾, 我們愛自己人很容易, 但是要愛傷害我們的敵人才是真正的考驗啊! 上人這些話化解了台灣民眾對於捐款上的疑慮. 我最敬佩證嚴法師就是在這裡, 我們在常理上都希望自己的捐款可以幫助台灣社會, 扶持弱勢鄉親 (即為 "取之當地, 用之當地"). 而上人的智慧, 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 向對岸伸出最實質的援手, 幫助對岸災民脫離苦難重新建立家園, 這樣善的循環才能間接融化中國政府的態度. 讓愛去連結兩岸, 減少政治上的堅持與對立, 如此兩岸關係才有解套的機會.
最近新聞媒體廣為報導有關台灣社會失業率攀升, 民眾可支配所得嚴重下滑的狀況. 其實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 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 台灣向全國國民發出消費券來刺激民間消費, 相同的, 澳洲政府也是在聖誕節前對於退休者(Pensioner) 以及低收入者發出消費金, 希望能挽救下滑的景氣. 經濟不景氣, 所得減少, 民間消費不斷緊縮, 確實已經造成許多國家經濟上的問題. 上人在前幾天提出新的觀點, 要大家共體時艱, 減少奢華的浪費, 開始過簡單樸實的生活. 希望大家用簡單生活一起渡過外在的全球經濟衰退. 最近我閱讀過許多blog, "最平實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已經獲得大家普遍的共鳴, 和我之前所貼過的文章, "物質慾望減到最低, 可以獲得最大幸福-李連杰" 有異曲同工之妙. 幸福不需要費盡力氣去尋找, 其實最簡單的幸福, 就是在此時此刻的平實生活中.
證嚴法師:「清平致富」對抗不景氣
若願勤儉不會貧到哪裡去
歲末年終,證嚴法師在慈濟精舍向來訪的本報記者表示,她在日前出版《清貧致福》一書後,台灣社會已更加面臨經濟不景氣挑戰,因此她進一步提出「清平致富」精神,希望以此改變人心。
證嚴法師指出,社會出現不景氣,「其實都是喊的聲音比實際狀況大」,天下還有很多地方窮困,多少地方大雪紛飛,多少人必須挨餓受凍,台灣已經很有福了。「台灣日子已經夠好了,台灣人若願意勤儉,台灣也不會貧到哪裡去」。
她認為,越是金融風暴、經濟隱憂的年代,越要學習腳踏實地,學習顧本,教育人人都回歸人本思想,回歸清淡人生,養成根本生活。「人生再享受也是那幾秒、那幾天而已,不要因此奢華,否則景氣一壞,人生希望就如同泡沬一樣虛華」。
證嚴法師呼籲台灣社會,面對不景氣環境,需要學習知足,彼此祝福,「寧可貧,也不要有貪與亂」。
少慾知足生活自然變富裕
證嚴法師近日也向慈濟志工強調,在艱苦的時候,消費更要花在需要的地方,單是鼓勵消費,卻沒有導正消費的觀念還是不夠,必須克勤克儉才能清平致富,平平安安過日子、心中有愛就是福。「為了消費而消費,只會讓心靈越來越空虛,少慾知足,生活自然變得富裕,真正的幸福,就在人人彼此的感恩之中。」
針對企業紛紛裁員、採取無薪假,造成勞工生計困難。證嚴法師認為,如果要企業不裁員確實也很難,過去工業膨脹太快,這是虛擬工業的假象,工業發達時,不斷往外擴張、擴廠,員工就需要很多,但現在景氣不好,企業自己確實也自身難保。
勞資雙方須彼此心存感恩
她強調,勞資雙方必須彼此感恩,才能共度難關。資方必須懂得照顧勞方,沒有勞工,資方就不可能有事業;勞方也要感恩資方,如果沒有資方的創業,勞工也無法生存,雙方都必須學習彼此感恩。
不景氣造成各界善心捐款縮水,許多社福團體陷入困境。證嚴法師對此呼籲,台灣社會應該節儉一點,積沙成塔,滴水成河。她指出,當初慈濟志業也是從一天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創,雖然一無所有,但是克勤克儉,有朝一日還是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慈濟人口袋中的一毛錢,隨時都可以助人。
上人提倡遠離奢華 回歸樸實
今年十月,證嚴法師推出《清貧致福》一書,倡導知足、心安。但是接踵而至的全球經濟大海嘯,世界進入高失業率的時期,她轉而呼籲世人堅守「清平致富」,以清淨心,創造心靈豐足。從「清貧」到「清平」,證嚴法師展現了「觀機逗教」說法的靈活性。
「清貧思想」是日本人中野孝次於一九九二年倡導的觀念。身兼詩人、作家、小說家的中野,在九○年代日本社會追逐金錢時,提出「選擇最簡樸的生活來表現自己的思想」,降低欲望與需求,豐足精神的號召,引起日本社會重視簡樸生活。
證嚴法師眼見全球追求金錢遊戲,一昧朝著奢華一端傾斜,勢必引起風暴,未雨綢繆提出「清貧致福」的觀念。她所說的「清貧」不是貧窮,而是「回歸樸實」,提倡遠離奢華,重視心靈的富足。
然而,全球經濟海嘯,貧窮、失業的一端愈來愈多,單單台灣失業人數逾五十萬人,講「清貧」容易引起誤解。證嚴法師再提出「清平致富」。「清平」是以清淡平安的心靈,修心安分、勤儉務實。面對生活用清淨的心、多造福。
「平」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富」是心中有愛,克制自己的欲,提升心靈的富足。佛法強調「觀機逗教」,就是面對不同「根機」與「時機」,提出對治教法。
然而,面對失業、待業者要如何度過全球性經濟風暴,要如何「清平致富」?唯有「安忍」於此時,才能「安住」於斯。「安忍」是佛教布施、持戒、安耐、精進、般若、禪定等六度中的第三度,意為安於忍辱。
「六度相攝」指的是行布施時,同時攝屬持戒、安忍、精進、般若、禪定。
好比一塊六個切面的金剛鑽,任何一道光線射入一面,其他五面也會呈現出耀眼的光芒。安忍的「忍」有三層的意義:「刃於心」是第一層意義,面對無可逆轉的失業、生活的困頓,要「忍耐」。
其次是「認識」,認識原因、認識條件,知道自己缺失,從失敗中改正或重新學習、重新調整。
忍的第三層意義為「安住」,也就是不動心。在忍耐、認識之後,面對橫逆才能安住。
不論是「清貧致福」或「清平致富」,在M型社會的兩端都能受用。因為「清貧致福」讓講究奢華風的一端,朝儉樸的中央靠攏;「清平致富」則是對於M型社會另一端,降低物欲,安頓心靈,回歸中央。二者都是強調安住於「簡約的生活」,以「簡單的飲食、簡樸的衣著、簡潔居家環境和簡便交通工具」來生活。
證嚴法師的觀機逗教的靈活性,可見一斑。